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凝聚着许多“中国式扶贫智慧”。
红网时刻记者 陈雪骅 湘西报道
扶贫,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要打准,要打稳,一开始便要把“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源头弄好。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有个评定贫困户的“秘诀”,叫“七步法”,可谓是抓住了精准识别贫困户的“牛鼻子”。
七步法即“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层层把关和审核,从一开始就力图做到精准识别。
后来,在“七步法”的基础上,当地又推出“九不评”——“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
这些做法,都是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然后再反复经村民讨论和刷选,所有环节都能力求公开、公正。这样多管齐下,最后十八洞村共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542人,经公示后,再无异议。
在记者看来,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七步法”“九不评”等实践经验,是扶贫事业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即便在脱贫之后,也可作为历史镜鉴,如以文本形式在村口展览,提醒更多人践行和拥有“实事求是”干事创业的基本理念。
十八洞村山多地少,“飞地经济”解决了土地稀缺瓶颈。
十八洞村为解决耕地少、劳动力少等短板问题,近年来兴起“飞地经济”模式,即在附近乡镇流转土地,发展起了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业,如在花垣县农业科技园异地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猕猴桃产业,带动了龙潭、花垣、双龙三个乡镇9600多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
产业扶贫带动村民致富,村民得到实惠后有了“只要勤劳、肯干事就能致富”的信念。
现在,十八洞村村民的“赚钱门路”越来越多元化。如村民杨秀福、杨正邦等人,在村里开办了农家乐,餐饮、民宿做得风生水起,同时还经营腊肉等特产,一年收入几十万元。
龙先兰、龙金彪等村民办起了规模养蜂业,一年收入达四五十万元;返乡大学毕业生施林娇发挥聪明才智,用直播方式为家乡父老带货,疫情期间,仅腊肉就销售了数千斤……
自选自营致富路,让村民心里很踏实,忙起来“有使不完的劲”。 如此灵活的产业扶贫让村里有了支撑和保障,加上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游玩,十八洞村村风村貌和整体文明水平也不断提升,扶贫“扶”出了一片新天地。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骅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