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家门前一盏灯丨长征村的“坨坨饺”:舌尖上的长征记忆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王嫣 朱丽萍 陈杰 李森林 编辑:刘惟烜 2025-08-28 10:53:01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825152502_147_37.jpg

编者按:张家界市桑植县,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从这里踏上战略转移的伟大征途。在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流传着一首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门口挂盏灯》就是其中之一。90多年前,在这里,老百姓自发挂在家门前的一盏盏马灯,照亮了红军的路,也温暖了战士们的心。如今,那一盏盏马灯跨越时空,依然点缀、照亮着这座湘西北小城。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红网特别推出《家家门前一盏灯》系列报道,循着歌声与灯火的印记,讲述长存于桑植百姓心中的那盏灯,跨越时空依旧熠熠生辉的动人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王嫣 朱丽萍 陈杰 李森林 桑植报道

桑植-家家门前一盏灯 (10).JPG

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长征村。

桑植-家家门前一盏灯 (4).JPG

日头渐盛,刘家坪老街上赶集的人们渐渐散去。

冒着热气的炸糕包子、带着露珠的瓜果蔬菜、络绎不绝的叫卖声……人头攒动之间,又到了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长征村赶集的日子。

在长征村的刘家坪老街上,一家不起眼的早餐店,涌入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店主人刘娟正忙得不可开交。

这家名为“正宗刘家坪老饺子”的小店,已经开了20多年,卖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圆形“坨坨饺”。

微信图片_20250825100141_47_53.jpg

堆成小山的“坨坨饺”。

桑植-家家门前一盏灯 (8).JPG

刚刚出锅的“坨坨饺”。

长征村,顾名思义,这里与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紧密相关。刘娟告诉记者,长征村人吃的这种形状特殊的“坨坨饺”背后,就藏着一段发生在革命年代的感人故事。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从长征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伟大征途,出发时的队伍中,桑植籍的红军战士就有4000多人。

红二、红六军团在刘家坪誓师长征的前夕,白族群众自发聚集,用家中最好的食材作为馅料,连夜为即将远行的红军战士包饺子饯行。

“因为时间紧急,匆忙之中,乡亲们把饺子包成了这一坨坨的形状。”刘娟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讲述饺子背后的故事。后来,这种圆形的“坨坨饺子”,被村民们称为“定心丸”——寓意“吃了饺子,就不用牵挂家里的事,安心地去打仗”。

刘娟吃着这样“一坨坨”的饺子长大的,还只有六七岁时,她就和父亲学会了包饺子。

微信图片_20250825100139_44_53.jpg

刘娟(左一)正在包“坨坨饺”。

刘娟告诉记者,家中的第一间饺子馆是三间平瓦房组成,简陋却充满烟火气,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

2008年,二十出头的刘娟接手了家里的小店。那时,三间平瓦房翻修成了楼房,刘家人还在卖饺子。

靠着包饺子、卖饺子,刘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住上了小楼房,开上了小汽车”。与此同时,随着“坨坨饺”的故事走出桑植,来自各地的人们也纷纷涌入长征村,从一碗饺子中品味舌尖上的红色记忆。

桑植-家家门前一盏灯 (6).JPG

2023年,刘娟将家中的饺子店装修一新。

在距离这家小店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与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在刘娟的记忆中,大概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的广场矗立起了贺龙骑马铜像后,来长征村吃饺子的外地游客就越来越多了。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而长征村的这碗饺子,无疑就是“军民鱼水情”的具象载体。

90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如今,这碗满怀深情的饺子穿越时空,正为长征村人带来新的幸福生活。

桑植-家家门前一盏灯 (2).JPG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的广场矗立着贺龙骑马铜像。

去年,桑植县承办第二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期间,长征村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集会。

那时,刘娟和家人从头一天夜里八九点钟,忙活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准备食材、包饺子。为了“让来自各地的游客都吃上这碗饺子”,他们包掉了上百斤的饺子皮。

“累并快乐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这位质朴的白族姑娘笑着说道。

过去,刘娟从未想过,原本闭塞的村子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以前村里很多留守儿童,现在村里越变越好,周边也开起了小工厂,很多村民选择了回家务工、做点小买卖,村子里越来越热闹了。”

“村里完成了亮化、绿化、硬化,面貌焕然一新。”早在2008年就回到村里的长征村党支部书记钟春说,如今,长征村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短短几年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经济也“扭亏为盈”。

直至今日,长征村人仍在吃“坨坨饺”,这无疑是一种情感的延续。他们思念着红军亲人,也将永远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那种永不磨灭的精神。

而在桑植,长征村的“华丽转身”,并非个例。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从战火中走来的桑植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动人的桑植故事。

近年来,桑植县以拼搏进取的势头破解“传承密码”,投入逾3.9亿元,构建“一带两心、智慧多点”的全域红色旅游格局,重点打造了刘家坪长征小镇、洪家关红色小镇等核心项目。这片“遍布芳草”的红色沃土,从丰富的红色记忆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桑植-家家门前一盏灯.JPG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厚重的红色“家底”,成为了桑植实现“山乡巨变”的强大底气。

比如,桑植县不仅有红二、六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分布着32处省级革命文物点。遍布全县的红色遗迹遗址,如同一座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再比如,为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活化红色资源,当地出台了《关于加快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打造了以红色游历、红色培训、红色研学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桑植县还组织开展了“我的长征”红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用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传承长征精神、点亮青春的火炬,让一个个年轻的脚步在桑植的山水间找寻自己的红色坐标。

数据显示,2024年,桑植县共接待各类游客365.15万人次,同比上升8.01%;实现旅游收入46.37亿元,同比上升15.45%。

讲红色故事、唱桑植民歌、游红色基地、听革命歌曲、品桑植白茶、观民俗风情——

90年前,桑植人民用一盏盏马灯照亮红军战士前行的道路。

如今,遍布全县的红色记忆也如同一盏盏耀眼的明灯,照亮了长征出发地的人们追寻幸福生活的新征程。

相关报道:

家家门前一盏灯灯火照征程 桑植记忆里的军民鱼水情

家家门前一盏灯丨民歌嘹亮 唱响热土桑植的血脉传承

家家门前一盏灯 | 我眼中的四叔:与“最小红军”向轩的跨时空对话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王嫣 朱丽萍 陈杰 李森林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2/62/152334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