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行车‘驼峰航线’”之五]带情感的故事怎会忘记?贝家花园不孤单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李长宏 编辑:陈佳婕 2016-09-24 11:57:35
时刻新闻
—分享—

专题:自行车“驼峰航线”——贝熙业与他的贝家花园

贝家花园门口,矗立着一座“中法人文交流基地”的石碑。

贝家花园里新修的木栈道。

  相关链接:
  [“自行车‘驼峰航线’”之一]贝家花园:那些欢愉和生机、曲折与离别
  [“自行车‘驼峰航线’”之二]40年医者仁心 病人有总统名流也有穷苦百姓
  [“自行车‘驼峰航线’”之三]贝家沙龙“朋友圈” 谱写一段中法文明传奇
  [“自行车‘驼峰航线’”之四]贝熙业的家国情 珍藏在中国漫长岁月中的荣誉

  编者按:

  “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 ‘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盛赞法国医生贝熙业。

  友好、热血、仁义的故事总会令人提起。今年8月27日,红网时刻新闻赴法报道团记者在法国蒙达尔纪直播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开馆仪式时,再度从法国友人那里听到了贝熙业的故事。1920年前后,他曾支持中国青年旅法勤工俭学,担任体检医生,并为他们签发赴法推荐信。 继而我们了解到,在北京西山,有一座贝家花园,这里是贝熙业长期居住的地方。1913年到1954年,他在华行医40余年,并致力于推动中法教育、文化交流。

  贝家花园,同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一样,成为中法友好交流的一个窗口、一个坐标。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从法国归来后立即探访了这里,9月20日,正式推出系列报道《自行车‘驼峰航线’——贝熙业和他的贝家花园》,试图还原那些活泼欢愉的生机、惊心动魄的曲折和撕心裂肺的离别。这也是红网、时刻新闻今年大型系列融合报道《回望出发的地方》,继湖南篇、法国篇之后的第三部曲北京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李长宏 北京报道

  北京海淀区温泉镇以南的显龙山顶,一块巨石上铭刻着“水流云在”四个大字。上个世纪20年代,山下的这块土地活跃着以贝熙业、铎尔孟、圣-琼·佩斯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友好人士,他们的有益探索足以载入史册,成为“水流云在”的另一个注脚。

  为什么这些中法之间故事有传播力、感染人?北京市海淀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名杰答道:“莫过于一个 ‘情’字。”9月10日,在贝家花园南大房的后山院,陈名杰讲述了海淀区保护、推广中法文化交流基地的那些实践和思考。

  “当年那一批法国人,他们对西山是有感情的,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就在这儿,他们愿意终老于此。”陈名杰说,如何讲好中法交流故事,海淀区所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情感”支点,让文化和历史自己 “说话”。

  2015年5月,刘延东副总理和法国前外长法比尤斯共同授予海淀区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中法人文交流基地”称号。

  挖掘与保护:找到情感支点,让文化和历史自己“说话”

  2013年以来,海淀区安排专项资金,对散布在海淀西山的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进行了有计划地整修、挖掘和保护。

  为了这次修缮和重建,海淀区先后召开了几次专题研讨会,邀请了法国前驻华大使白林、贝家花园原主人贝熙业之子让·路易·贝熙业参加,对贝家花园的修缮具体细节进行了详细讨论。根据史迹空间布局和特点,聚焦了三处史迹场所:分别为贝家花园、第47中学和桃源观。

  “让文化和历史 ‘带着情感说话’,往事和遗存就能鲜活灵动起来。”陈名杰说,这三处遗迹就是找到了国家间、国民间的情感支点,于是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贝家花园是贝熙业免费给乡邻治病之地,也是他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这其中有他对中国人民的博爱、大爱;第47中学,前身就是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是铎尔孟等人引进法国教学理念而进行教育实践的遗留成果,进而帮扶赴法勤工俭学,有对中国人民的友情;他们还有对中国文化的痴情,如圣-琼·佩斯,对中国文化如痴如醉,最终在桃源观创作《远征》(又译《阿纳巴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海淀区珍视中法历史友情的真诚举动,打动了以贝熙业儿子小贝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友人,他们加入到续写中法情缘的活动中。

  海淀区一方面创新文物保护形式,利用各种力量来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其中团结和动员一批文物专家参与对中法史迹群的咨询和研究。另一方面,由北京市名城委办牵头,制定了特定区域规划。规划坚持地理空间轴、人物事件轴和年代时间轴三轴合一的保护原则,形成保护发展示范效应,构建了开放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目前,以贝家花园为代表,海淀区对西山22处中法交流遗迹进行梳理和修复。海淀区不仅重视保持、延续文物建筑的本来历史风貌,更注重在建筑和空间中活动的人物、发生的故事、产生的情感和承载的跨国文化,通过系统梳理和修缮,更好地弘扬其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

  传播与交流:先拍纪录片,而后筹拍贝家花园大电影

  在陈名杰看来,修复和保护文物是个技术活,文物的活化利用才是真正的难点。“好在贝家花园作为中法交流一个重要题材和平台,很有战略价值和战略意义。”

  如何讲好中法这段故事,传播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是历史遗迹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海淀区依托贝家花园,举办文化展览、专题沙龙、合作洽谈会、学术研究会,活动丰富,热点不断,吸引了越来越多中法人士参与,推动中法文化交流走向纵深,深入民间。

  同时,创新了对外传播的机制和方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策划系列展览展陈,是传播西山中法交流故事的一个重要手段。2014年9月初,北京市外宣办与海淀区合作,在巴黎举办了“贝家花园:一个法国医生在北京”展览;同年10月31日,大型展览“对流——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展”在北京市第47中学成功开幕。这些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直接面对中法普通市民,前后有近百家媒体报道,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然后,为更立体地讲述贝熙业的故事,海淀区立项拍摄了《贝家花园往事》纪录片。“纪录片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后我们将筹拍贝家花园大电影。”陈名杰相信,贝家花园大电影一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艺术合作也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比如2014年5月举行的“大西山国际书画摄影季”,摄影季邀请了中法两国著名的摄影师、书画家及书画摄影爱好者参加,期间共提交书法绘画作品100幅、摄影作品50幅,50多家中外媒体报道。这样的艺术合作也是对外讲述中法故事的新途径。

  未来与思考:建设中法文化交流博物馆,打造中法文化风情带

  对于下一步的保护与传承,陈名杰做了很多设想: “未来,贝家花园可以建设成为中法文化交流博物馆,海淀西山可以打造为中法文化风情带。”

  “这个周边有个管家岭村,我们希望把它建成特色小镇,以中法文化交流为特色的 ‘法兰西小镇’,它可能是一个法式生活的展现,我们可以以文化旅游的方式来推动它;再如第47中学,能不能把它做成职业培训学校或者是中法学校,把历史上它的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我们知道,法国的职业教育基础非常好;然后把历史上的温泉疗养院修复好,把法国的医疗养老引进来;还有把法国的高科技引进来,建一个中法科技园区;今后再有条件,可以把法国的卢浮宫、枫丹白露、奥赛等在这边做一个展览馆,这样的展览馆,中东迪拜就有一个。”

  通过旅游、教育、医疗、科技等这些手段,深入挖掘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的历史文化内涵,北京海淀西山一带有望建设成为具有中法文化交流特色的文创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中法公共外交基地。

  “文化有 ‘三化’:一是生活化,旅游就是一种和生活化结合起来的很好办法;二是产品化,文化衍生到最后,要形成各种各样的产品。比如我们在想把贝家花园的老相片制成一个相册,最后,游客现场拍照加入相册。这样的产品,游客很乐意带回去,也很愿意保存起来;三是国际化,像贝家花园,海淀区这几年就加大了和法国的交流。”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创造。让文明薪火不断,这就是我们纪念贝熙业,缅怀那一段平西地下交通线烽火最有价值的地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